山河故人,那是故乡临洮
2023/2/22 来源:不详
临洮县城不大,但由来已久,且很有看头。年末最容易动思乡念头,回不了家就在纸上回味回味。
01
要讲临洮的历史,我不是行家里手,这里只念叨念叨自己感兴趣的那二三位名人。
大多数人听到临洮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是那首著名的唐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与临洮有关的最著名且有史可征的历史人物之一,便是这首诗中的主角哥舒翰,如今他的纪功碑还伫立在临洮南街。那大碑高四米多,宽近两米,碑座高两米多一点,碑额、碑身、碑座均由巨石制成。碑旁边立牌“哥舒翰纪功碑”。
我小时候,哥舒翰纪功碑边上有一家油坊,爷爷常带我去那边灌清油。小时候看那块大碑高得不得了,可惜历史太久,西北又多风沙,如今此碑仅见一块风化了的大石头,已看不大清上面的字了。
小学数学老师讲锐角的时候,特别喜欢引一则传说。说是当年建这块碑的时候,人们发愁怎么把又大又重的大石头拉到那么高的位置,有天晚上负责造碑一位老人做梦梦见一位老神仙,老人一心扑在造碑之事上,见了老神仙不问荣华富贵只求他指点迷津,教个拉石头的法子。老神仙闭目半晌,最后幽幽地吐出这么一句话:“土拥到脖子上了。”说完此话,老神仙不见了。老人醒来后想了半天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老神仙是教自己用土堆一个坡,然后把石头慢慢滚上去。
哥舒翰以后直到明末,临洮来了位大名人,他就是写下千古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明末名臣杨继盛。杨继盛号椒山,嘉靖二十九年被后贬为狄道(今临洮)典史。杨继盛在临洮的时间不过三年,其间大兴教育之风,仅此一点就给这个小小的县城种下了影响深远的大功德。
杨继盛手书“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四百六十多年过去了,杨继盛对临洮的影响至今不衰。今日临洮中学校门(南)口有一条路,就叫椒山路。那是我们读高中三年必经的一条路。路的西面两年前还是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开放式公园,叫城中公园。公园里颇有亭台水榭,假山竹石。临洮人喜欢唱花儿,每天下午,很有一些住在县城和城郊的老年人汇聚此地,有的拉二胡,有的对歌,好不热闹。
公园的边边角角上常年摆着一些二手书摊、古玩摊、点痣去瘊子的江湖药摊。印象里有一个书摊是一对老夫妻在摆,老爷子体态臃肿,老太太一头齐耳短发,麻麻灰,书的质量相对来说是最好的。还有一位是残疾人,卖得是标准的“地摊书”。
曾经的城中公园
每年春节前,县里都会组织一批老书法家在公园免费给父老写春联。公园北面就是城隍庙,城隍庙后面隐藏着一座陈旧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很小,很宽敞。可惜没什么人气。我小时候看过一本本地作协的一位作家出的散文集,这位作家来自临洮南屏乡,家庭贫困,唯好读书。来县城工作后寄居在图书馆的小房子里,他写当年图书清幽的景致很是动人,他说夏夜就着窗前一盏小灯发奋写作,偶尔伸个懒腰竟能看到窗外竹丛里打闹的萤火虫。
临洮城隍庙(直走到底就是县图书馆)
椒山路的另一侧是一溜文具店和教辅书店。临洮中学下午有四十分钟的课外活动时间,读书的时候有段时间学生可以出校门玩,我们就喜欢去文具店逛,买点可爱的笔记本,趁手的中性笔。其实大多数时间就只是单纯地逛逛而已。
除了椒山路,临洮的东山上还有一座塔,名曰笔锋塔,后来改称文峰塔,是明代临洮知府王日然为纪念杨继盛在临洮办学兴教的事迹所倡建。原塔早毁于年,现在这座塔是年建的。此塔通体乳白,共七级。每层六角,檐角上翘,塔身雕饰门扉,门扉上浮龙凤。整个塔外观修长,又不失温柔敦厚。塔角悬有风铎,铎声苍古幽远,很能叫人兴起思古之幽情。塔所在的超然书院整体建筑风格紧凑文气,北边一排房偶尔会办些书画展。临洮在甘肃省内称得上是文化县,其实一方文脉全仰仗了椒山先生的恩泽。
超然书院
哥舒翰和杨继盛虽然只是临洮的匆匆过客,一碑一塔却赐予小县城最珍贵的安宁和文明,实在叫人难忘。
02
离家十年,最思念的不过是临洮小吃。
从临洮东山上下来,是一条长而阔的主干道。沿着主道向西直走,首先会经过酱菜园。酱菜园打我记事起就没卖过酱菜,它最有名的是点心。老早临洮人办大事送礼讲究四色礼,其中之一便是酱菜园的大点心。彼时酱菜园的大点心馅料丰富,其高明之处在于往馅儿里头拌了本地人最喜欢的玫瑰花糖。临洮的玫瑰花其貌不扬,一般开在门外。小时候,水红色的玫瑰花一开,家里人会趁着花瓣未谢摘下来处理一下拌上红糖。这便是临洮人说的瑰花糖。这糖做包子也是极好吃的。
除了大点心,酱菜园的醋也是一大特色。临洮人爱吃醋,除了浆水面,其他咸口的面都可加醋,就连包子也要蘸醋。要说醋,临洮不大,据我观察醋坊也不少。比较有名的还有木厂的宋家园醋坊、新添的潘农民醋坊。虽然名气不够大,但平心而言潘农民的醋其风味应排在酱菜园之上。
酱菜园往西走路过南街十字,继续往西便会经过背篼巷,巷子里有家魏记酿皮,这家店窄窄长长得开在自家大门玄关里。很早以前魏记酿皮就一碗难求,无论什么时候顾客总是扎堆等着捞。临洮人把买酿皮叫捞酿皮,我婚礼前那个下午就带着外地新郎在魏记捞了两碗酿皮。临洮人热爱酿皮,酿皮店几乎每条小街都有酿皮店。乡下更是骑车串巷子卖。临洮有名的酿皮还有粮食市的刘记酿皮,也是老店了,还有老西街上迎春酿皮,印象中也开了不下十五六年。
临洮酿皮
临洮酿皮跟甘肃其他地方的酿皮比,其特色是卤汤和糟豆腐。糟豆腐本地又叫红豆腐。鼎鼎有名的是木厂张记红豆腐和新添镇师家湾的师记糟豆腐。糟豆腐是临洮人餐桌上的四大件之一,除了浆水面,吃别的面几乎都要放。顺便说下临洮人餐桌上的四大件,糟豆腐、醋、油泼辣子、韭菜咸菜。其他三个好理解,这韭菜咸菜需要解释一下。
韭菜咸菜从鲜度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现炒的食指一骨节长的,一种是生切成丁拌盐腌的。经腌的咸菜又分高配和低配,高配加煮熟的杏仁和新鲜的红辣椒碎米,低配仅是这韭菜和盐。经腌的咸菜吃之前还要用热油炝一下。需要吃咸菜的面主要是浆水面和凉面,小吃的话凉粉也要加韭菜咸菜,不过要加现炒的。
与魏记所在的背篼巷正对的是大名鼎鼎的临洮小吃城。小吃城呈长方形,有两层,楼下常规小吃,楼上的各种小排档。楼下的小吃几乎荟萃了临洮所有的特色小吃。
临洮小吃城,图中的老板正在砸洋芋搅团
北头的赵记面馆我高中三年有不少顿晚饭就是在这家解决的。烩面、炒面、凉面和砂锅都是他店里的台柱子。赵记一般是他家老爷子坐镇吧台,他总是面前放一罐啤酒,既收银也指挥,这桌快点上,那桌快点收,某位吃炒面的客人没给面汤。老爷子声如洪钟,常年严肃。他儿子负责煮砂锅,捞凉面。临洮人把买凉面也叫捞凉面。我偏爱烩面,因为有汤,辅料丰富,一般有平菇、西葫芦片、青椒片、红椒片、蒜苔、肉片。我小时候大家吃饭还不说营养均衡之类的话,就说吃起来内容丰富。
紧挨着赵记的是陕西人开的擀面皮馆子,也开始十来年了。然后是卖甜胚子和粽子的。甜胚子用燕麦发酵,汤汁乳白色,味道略似酒糟,分干吃和加水两种,两种都好吃。外地新郎打第一次吃过后便一直喜欢吃甜胚子。这味道上海好些西北餐厅有供。临洮的粽子是白棕,先撒芝麻碎和花生碎,然后浇上蜂蜜。
卖甜胚子的摊子(图片来源见水印)
小吃城一年到头从早到晚,此起彼伏地响着的是砸洋芋搅团的声音。煮熟的土豆趁热剥皮,然后倒进长杵窝里,用力砸上一通,土豆变得很有黏性,充满弹力。吃的时候可以选咸口和酸口。咸的可以加臊子汤,酸的要么加浆水,要么加酸辣汤。
洋芋搅团(来自风味人间)
除了这些我爱吃的外,小吃城还有各色花馍馍摊,腊肉肉夹馍摊,常年繁忙的公厕门烧烤摊,卤肉摊、麻辣烫店等等。曾经还有一家叫大一钻包子铺的店,临洮人的大一钻是山寨货的意思,可这家的包子当年绝对是钻石级的口感。
小吃城出来继续沿着主干道往西便到了大十字,大十字西段北首有个很不起眼的小店,一个老奶奶开的,专卖鸡蛋醪糟。酸酸甜甜的夏天解暑,冬天热身。拿这个当早点的人也是吃了它很多年。
继续往西走,主干道南边是一个很大的菜市场,叫潘家园菜市场。市场里有一家现今临洮众多凉面馆之父的馆子——兴民凉面。馆子里边还是很早很早以前的风格,桌椅矮小,陈设谨严。兴民的面韧而弹,口感滑顺。临洮人的凉面不叫凉面,叫热凉面,大概是因为凉面浇了热卤汁。除了浇卤汁,还要加蒜泥。
前面说临洮人爱吃醋,吃热凉面自然少不了醋,兴民的醋有讲究,大醋碗里浮着新鲜的嫩蒜苗丁。要是阔绰一点,加他一份卤肉。卤肉一加不仅档次上来了,口感也得以大幅提升。他的卤肉是红色的,切得很薄,吃起来有点糯劲儿。兴民凉面最有名的徒弟是北大街的凌云凉面。日常也是顾客盈门。
加了卤肉的热凉面
从菜市场后门出去就是老西街,老西街上食肆众多,点一家最出名的何家羊肉馆。这家羊肉馆开了不下三十年,我爷爷在职的时候就每天在他家喝羊汤。老爷子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洗完澡,切一角折花干粮就上老西街喝羊汤去了。喝羊汤要趁早。我爷爷偏爱羊杂汤,因为吃起来口感层次丰富。我婚礼当天一早就和新郎去这家馆子喝了一大碗羊汤。婚宴上四十桌酒敬下来一点都没觉得饿。县城小,顾客给老板见个两三次就知道人家吃什么口味了,往往是老顾客一进门掌柜就高喊“杂碎一碗不加肚丝”,“宽面一盘多调醋”。
临洮小吃里面不能忽视的还有两大天王,一个是糖油糕,一个是菜盒子。菜盒子大家喊得亲切了直接喊成“菜哥儿”。这两种都是油炸的。早年糖油糕的芯子有瑰花糖,现在也许和大点心一起变了。菜盒子主要有韭菜和土豆丝两种馅。在咸口皆可加醋的临洮,唯有吃菜盒子不加醋。这两样医院门口那家最为好吃。医院看病人,一般都会提这两样。
03
依山傍水就是临洮。临洮最东和最西都是山,山上都有寺庙,东山寺庙比较多,可谓有寺有庙有观。西山仅有一西岩寺。东山西山,建寺庙的特色是大都能因着山形地势巧妙布局,上下错落,左右逢源。西北多风沙,再鲜艳的寺庙,不过一两年便如出土文物一般。加之西北草木矮小多有古貌,古寺配古树便是一派旧时风光。如今再寻老临洮的气质大概只可从这塔庙中辨出几分来。
临洮西岩寺雪景
西岩寺脚下是临洮的母亲河洮河,西岩寺最出名的景观就是中元节在洮河放河灯。我们小孩子怕鬼,小时候只是远远地看过一河摇摇晃晃的灯碗。临洮临洮,临的就是洮河。洮河水养活了世世代代的临洮人,临洮人很感激她,写诗写歌赞美她。冬天的洮河自成一景,名曰洮河流珠,团团冰珠子浮在河面上,阳光一照,光彩耀目。为了感谢母亲河,为了让后辈时时记住母亲河的恩典,临洮人特别喜欢给小孩起名洮珠,我这一辈就遇到好几个张李赵王潘洮珠。此外临洮网友的网名也有不少洮河流珠、洮声依旧。
临洮洮河夜景
临洮还有一笔堪记,那就是临洮老百姓的室内装饰特色。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城里乡下,略有条件的人家几乎都在厅房(客厅)挂一幅中堂配一副对联。即便被房地产改变了县城布局和居民心性,挂字画的这种习惯现今的临洮人依然保持着。
离开临洮的十年天气里,临洮变化太大了,到处是工地,到处抢房子。最让人感到悲凉的是诺大的临洮竟容不下一座小小的城中公园。看看如今的临洮,再回首十年前的景致,真正个仿佛梦一场。
原标题:《山河故人,那是故乡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