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不光靠种蒜看金乡蒜农如何站在产
2023/1/19 来源:不详白癜风扩散怎么办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1107/6629450.html
金乡县位于鲁西南平原腹地,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大蒜之乡。
金乡县常年种植大蒜60多万亩,带动周边种植余万亩,拥有大蒜储存加工企业余家,大蒜冷藏加工能力超过万吨;金乡大蒜产量占全世界的近10%,大蒜贸易量占全世界的35%,金乡大蒜年加工出口总量占全国的70%以上,产品出口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蒜种植培育、储藏加工、贸易流通、信息发布和价格形成五大中心,并成功争创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冷藏、物流、生物医药、农业服务为一体的大蒜产业链条。
金乡大蒜。
近几十年来,依靠大蒜产业,金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千元,增至年的一万八千多元。
金乡的老百姓富了,县域经济强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蒜产业这个核心支柱。有数据显示,在金乡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蒜及其相关产业的贡献率均超过七成。
蒜农变富,依赖的是致富产业链条的延伸。从最初的种植,到后来的加工、冷藏、物流等,每一个成熟的产业环节都为金乡蒜农从地头走进企业,从传统农民转向全产业工人,从脱贫到致富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算好成本账,种蒜能增收
6月10日上午,金乡县王丕街道李庄村的蒜农李超把家里的10亩红蒜全卖了。
“两块九一斤,两万五千斤左右,卖了七万多块钱。”李超说。今年摊上了好行情,种蒜能赚一笔。
年开始,李超以元/亩左右的价格陆续承包了本村几户进城村民的地。不过前两年蒜价较低,只能勉强保本,主要靠种菜和粮赚点钱。“今年红蒜价格一度到了三块钱一斤,白蒜得三块三四一斤。”趁着价格还算稳定,李超决定赶紧出手。
金乡大蒜收获。
虽说一把卖了七万多块钱,但李超说真正落在手里的并没有这么多。
“我的蒜太多,种和收大多都是雇人,种蒜雇人一亩合块钱以上,收蒜加上剪杆、清地,并运到家里,怎么也得块钱一亩。”李超说。蒜种每亩约需斤,价格随行就市,通常比当年市场价高出10%左右,去年每亩蒜种合块钱左右。此外,还有化肥、农药、地膜、浇水、旋耕等农资成本,大约每亩在元左右。
“再加上包地的钱,去年光种蒜成本就得扣去块钱左右,这样的价格每亩能剩下两三千块钱。”李超说。蒜价高的时候种蒜成本也高,蒜价低的时候成本也相应会低一些,“不过地少的可以自己种,不雇人,这样每年的种蒜成本在0块钱左右。”
和大蒜收获一样,收获蒜苔也需要大量人工。
李超算过账,如果全靠自己种,蒜价超过1块钱就能勉强保本,“每亩能挣几百块钱的蒜苔钱,自己搭劳力”;如果全程雇人种,蒜价得超过1.8元才能保本。
“种蒜是个辛苦活,不少人把地包出去,自己去打工,无论是种蒜还是搞大蒜加工,每天也能挣几百块钱。”李超说。最近两年,大蒜智能种收机械逐渐成熟,当地不少蒜农开始尝试使用,“能节省不少人力成本,并大幅提高效率。”
在金乡,大蒜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对于种蒜的蒜农来说,大蒜更是安身立命的民生产业。每年从种到收,从收到卖,大蒜几乎填满了金乡蒜农的每一天。
而随着劳动力年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大蒜种植也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一生产模式,逐渐转向以大户、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种植主体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在大蒜种植标准化和机械化的助推下,大蒜的种植效率和产出效益也不断取得突破。
蒜农不种蒜
打工、贩蒜、搞服务也能挣钱
在占地15万亩,涵盖鱼山街道、高河街道、王丕街道、化雨农高区等多个镇街农业片区的金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种植基地里,目前已建立了一套从种植、收获,到销售、加工的操作规程和全程技术标准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机械化作业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也纷纷落地。
大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内无人机喷药。
鱼山街道寻楼村寻克喜的地正处在金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先行示范区。正因为是先行示范区,众多新技术已经应用,无论是种植成本还是产出效益都得到大幅优化。
“标准化科学种蒜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我们的流转费也就上来了。”寻克喜说。他把家里的3.6亩地流转给了种植基地,流转费每亩高达0多元。
大部分地流转了出去,种蒜也就不太用操心,寻克喜在大蒜收获季就忙着做贩蒜生意。
“从5月底就开始下村收蒜,然后再卖给城里的冷库或大蒜商,一斤也就挣个几分钱的差价。”寻克喜说。把握住行情,当天收当天卖,正常一天能挣个一两千块钱。“周围很多年轻人都贩蒜,赚个地头到冷库的差价,比种蒜挣得多。”
因为地处现代农业产业园,鱼山街道周边的大蒜冷藏和加工企业也特别多,寻克喜和年富力强的村民还常常抽时间去冷库“扛袋子”。
“小贩子贩蒜大体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七月中旬大部分蒜都开始入库,这时候需要很多劳动力‘扛蒜袋子’,正常一天能挣五六百。”寻克喜说。不仅男人有活干,村里妇女的工作机会更多,“剥蒜皮、装蒜袋、剪蒜胡等,妇女比老爷们干得快,一天也能挣一二百,这样的活几乎全年都有,只要肯干、能干,绝对饿不着。”
优质大蒜装袋装箱。
“现在蒜农不仅靠种蒜挣钱,金乡大蒜加工、冷藏、物流等企业众多,村民忙完蒜茬就进企业干活,比种地挣得还多。”金乡县鱼山街道农技站站长杨本山说。忙完“三夏”,周边村里根本找不到中青年人,都是活动不太方便的老人,“年轻人都去附近企业打工了,尤其是妇女,吹着空调、拉着呱、干着活,一样不耽误。”
除了就近打工和贩蒜,有些蒜农在大蒜种植社会化服务上也分得一杯羹。
“我主要搞化肥、农药等农资服务。”金乡县王丕街道吴岗村村民祝玉海开了家农资超市,农忙时谁家需要肥料,他往往直接开车送到地头。“大蒜种植需肥量大,再加上种植面积大,这么多年来生意一直不错。”
大蒜农资。
由于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金乡的大蒜种植和收获正加快推进机械化。
“我们的机械正芽率在90%以上,连续推行了多年,反馈效果不错。”金乡县玛丽亚机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辛丽说。为了推广大蒜种收机械,公司在各镇街和村庄建立了合作点,只要蒜农需要机械化服务,基本都能就近找到相应的农机服务代理人。
大蒜机械化收获。
去年10月份,在王丕街道吴岗村就有不少村民尝试了机械化种蒜。
“每亩块钱左右,比雇人便宜太多了,和割麦子的机器一样随叫随到,一天能种好几十亩。”该村村民祝长青和亲戚合买了台智能大蒜精量播种机,为周边有需求的村民服务,“生意很好,大家抢着雇机器,蒜苗出不好政府还有补贴,都没太多顾虑。”
利用冷藏、加工环节,提高产业附加值
数据显示,金乡县的大蒜年储存能力在万吨以上。金乡的蒜农不仅喜欢种大蒜,还喜欢存大蒜。
有的蒜农存在家里,这种存储期限短,最多能放一两个月;有的蒜农则选择付费存在冷库,这种方式存储时间可长达一两年。金乡县化雨镇刘堂村村民刘健光就充分利用了在金乡无处不在的大蒜冷库。
大蒜入库。
刘健光几乎每年都种10亩多地的大蒜,蒜价高的年份,他通常直接把大蒜卖掉;而蒜价过低的年份,他则会把大蒜存进冷库。
“去年的2万多斤大蒜在7月份就入库了,到去年年底价格长了五毛钱才卖。”刘健光已和旁边的冷库联系妥当,库存费每年按元/吨左右算。“价格每斤高出两三毛钱,库存费就能出来,再高就是赚的,可以择机出手。”
“大蒜入恒温库最多能保存两年,不过多数客户会在一年内卖掉库里的大蒜。由于市场需求和大蒜供给等因素影响,每年到年底,通常会出现一个蒜价小高峰,不少存蒜户会选择在这个节点卖蒜。”金乡县京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综合管理部部长邵玉珍说,合作社建了几座冷库,主要为有存蒜需求的本社社员提供服务。“每年的大蒜库存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往往蒜价越低,费用越高,因为蒜价贵了,蒜农往往直接卖了,不再选择冷藏存储。”
除了把大蒜入库待价而沽,还有的大蒜种植大户选择和大蒜加工企业合作,以提高大蒜附加值。
金乡县胡集镇的王春城在紧邻的嘉祥县包了多亩地种大蒜,每年他都会把部分大蒜运到金乡的大蒜加工企业,加工成蒜片、蒜粉等产品出售。
蒜片加工。
“去年我先卖了30多亩蒜,主要是为了付地租;剩下的蒜一部分入了冷库,一部分搞了深加工。”王春城说。去年,他通过经常合作的企业加工了50吨大蒜,整体收益提高了不少。
“除了给企业的加工费等费用,剩下的增值部分都是我的。”王春城说。3.5斤大蒜可以出1斤蒜片,而大蒜加工成蒜片可以增值元/吨;而大蒜加工成蒜粉则可增值—元/吨。
金乡县现有大蒜储存加工企业余家,而储存和加工环节往往是大蒜产业附加值提升的重要领域,很多种蒜大户选择了冷藏和深加工,还有少数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蒜农则自己建了冷库和大蒜加工厂,站在产业链的上端赚钱。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祝超群通讯员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