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这三年,我好像弄懂了节约的底层逻

2023/5/5 来源:不详

三年来,几乎人人都体会到了疫情给普通生活带来的冲击,也在尝试适应,尤其是对“节俭”这件事的重视,一年强过一年。

前两天,为了改善伙食,去某家做蟹煲的餐厅腐败了一把,发现了他们对于控制成本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因为是周末,生意依旧火爆,排队叫号后,没有了引导员,需要自己找规定的座位。

店里的服务员明显不够用,走路带着风,人人都是小跑着,可见在人工成本上应该节省了不少。

餐桌上只提供一个小碗和一双筷子,不像以前,骨盘,勺子,餐巾纸,一次性手套,醋,辣椒油这些标配。

顾客主动索要,服务员会提供,但总有一部分顾客不会要,这样能节省很多人工,清洗和时间的成本。

成本的节约,带来的是服务体验的下降,但老实说,我并不反感这样的做法。

反而是发现似乎全社会都在做节约这件事的时候,会有很大的认同感。

以前我觉得,去他们家吃饭不点小吃或者凉菜会很没面子,甚至觉得服务员会因为我的客单价比别桌低,就另眼相待。

但现在,我觉得点的菜吃光时自己恰好吃饱,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体验,说明自己点菜的功力很到家。

这件事算是这三年来,关于节俭的一个缩影吧,每当我新掌握一个节约的技能后,基因里某些荣誉感就会得到呼应,才想来,勤俭节约本就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回到我自己的身份上来,作为厨子,我本就对食物充满敬畏,在经历过居家,静默之后,对于节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厨子谈节约,当然不仅仅是食用上的节约,而是更深层次的,制作上的节约。

学厨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大酒店里短暂的工作经历,我让接触到了“全食物理论”。

那家酒店的厨师长有个奇葩规定,“后厨里,除了鸡蛋皮能扔,其他都不能随便扔掉”。

起初我只是看到了酒店节约成本这一表面现象,后来又从味道的层面上体会了全食物理论带来的好处。

到现在,终于发现了“全食物理论”似乎蕴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一种关于“节约”的底层逻辑。

先说说从味道层面上,全食物理论的贡献吧。

以最简单的大葱为例,家庭买葱,为了方便拿取,一般会要求商家把葱叶和葱根去掉。

但饭店采购,会要求整葱,而且进入后厨以后,会被厨师们庖丁解葱,根据不同部位的味道,做针对性应用。

葱叶纤维粗,不适合炝锅或者直接食用,会被用来炸葱油。

葱绿部分,肉质硬,香味足,一般用来腌制肉类,焯水或者做卤汁。

葱白部分,肉质相对最嫩,呛味小,香味大,最适合炝锅,或者凉拌菜。

葱根,是葱身上味道最足的部分,常用来烧炖肉类或者鱼类。

与葱类似的这种,味道从根到叶逐渐递减的食材,还有香菜。

香菜根用于烧炖,香菜茎部用来炒,香菜叶用做凉拌或者制作火锅小料。

以全食物理论为基础,会因食材各个部位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排兵布阵,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物尽其用效果。

抛开这样的观点之后,根部很有可能被直接丢弃,叶部掺杂着颈部用到了炒或者拌之中时,没有发挥他们的全部功效,也是一种浪费。

说完根,还要聊聊皮,像茄子皮,萝卜皮,胡萝卜皮其实都是可以食用的。

茄子皮与偏软的茄子肉相比,在口感上更有嚼头一些,单炒茄子皮,是一道很有意思的菜。

萝卜皮,可以用盐杀水后,加醋,酱油,盐,糖,小米辣和蒜片腌成爽口小菜。

熬制葱油的时候,加点胡萝卜皮,可以让赋予成品更红亮的油色。

与蔬菜的皮相对,虾蟹的壳,也有妙用。

虾壳与蟹壳,用油炸透以后,加入开水,大火滚开几分钟,撇去浮末,是最基础的海鲜汤,用来调配汤菜或者当作水来用,会有很好的增鲜效果。

前面说到的葱也好,香菜也好,胡萝卜皮也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问题。

家里并不是每天都有烧炖的硬菜,葱根和葱叶还是免不了被扔掉。

也不是每次吃胡萝卜都能赶上炸葱油,也没必要专门去保存被削下去的胡萝卜皮。

一种更基础的蔬菜高汤,可以解决这种被迫的浪费。

每次做菜时,处理食材的时候,在灶台上架一口小锅,烧上半锅水,不用的葱根,姜皮,胡萝卜皮等等可以食用的下脚料直接扔到锅里,慢慢煮着。

等开始做菜的时候,就得到了带有清新的自然鲜味的蔬菜高汤。

别小瞧这蔬菜汤,台湾牛肉面的汤,灵魂就是蔬菜高汤给的。

牛肉面的冲汤,直接用炖肉汤的话,味道太过厚重,加水冲的话,味道被稀释后大打折扣。

用白菜,豆芽,胡萝卜等等新鲜蔬菜炖出来的蔬菜汤冲到牛肉原汤里,保留肉香的时候,补充进去自然鲜味,才会让一碗牛肉面的味道丰富并且讨人喜欢起来。

在味道层面上,全食物理论也被叫做“全味道理论”,一种食材不同部位之间,味道是略有差异的,把承载全味道的全食材全部应用以后,味道才是完整的。

从食客的角度来说,节约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对剩菜的处理上。一道菜吃不完的时候,往往令人最难取舍,扔掉太浪费,下顿再吃味道大打折扣。

再次加热,对口感上的破坏,没有太多好办法去补救,但味道上的二次创作其实是可以拯救剩菜的。

这就是比较小众的“三次炝锅理论”,炝锅的重要性就不再赘述了,为了堆积更多的香味。

第一次炝锅,发生菜烹饪的前期,但随着翻炒的进行,大部分香味被挥发到空气中浪费掉了。

出锅前的第二次炝锅,目的是为了补充香味,例如出锅蒜,出锅醋等等。还有专门的倒炝锅手法,水煮肉片上菜前用油泼香辣椒和花椒,是倒炝锅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那么第三次炝锅,就发生在挽救剩菜的时候,像正常炒菜一样,先用少量的油炝锅,再把剩菜下锅翻炒,因为只需要炒热就行,所以香味保持的反而更多。

从烹饪技术角度上,我们看到了节约“物尽其用”的逻辑,通过把整体食材,以味道或者营养,口感等方式进行拆分,然后把各个部分的功效以最大化利用。

我属于半路出家学厨,学厨之前在一家新能源公司做了挺久的运营管理工作。

做运营工作时,我一直用一种“相对零库存”的方法,来作为运营的基础准则。

在保证满足紧急或者突发状况的少量库存前提下,尽力做到零库存,以降低运营成本。

后来开店以后,我发现“零库存”与餐厅经营天生相悖,总不能等客人点了菜,再去市场采购吧。

餐厅原材料属于生鲜品类,保质期很短,所有的库存都有可能会被直接浪费掉,这是餐厅运营里面最难做的一点。

结合餐厅的实际情况,零库存在餐厅运营管理上,表现为了“缩短菜单”。

大家估计也有所察觉,现在经营炒菜的连锁餐厅,大部分已经把菜单缩短了很多,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库存,来节约成本。

因为中国人“不时不食”的观念,可以制作针对季节性的菜单。

在某种食材的主要上市时期,不仅仅他的味道是最佳的,价格也是最低的。

例如蒜苔和蒜苗,春天最便宜;国产活虾夏天最便宜,进口海虾冬天便宜;白菜冬天便宜,茄子,豆角,辣椒夏天最便宜等等。

就我个人而言,这三年养成了一个节约最有效的习惯,每次有想买某件东西的时候,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物品,是必须要买的吗?”

只要自己有可买可不买的犹豫时,立刻选择不买。

如果必须买的话,就尽量选在他最便宜的时候再入手。

我是美食集聚地,希望能写出帮大家提升厨艺的好文章,如果同时能有一丝沁人心脾,或者弘扬了传统文化,我将倍感欣喜。#阳台种菜香了起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